规模化养鸽、鸡、鸭和鹅等动物泛酸、烟酸和叶酸缺乏症的防控
一、泛酸缺乏症
泛酸缺乏症是由于动物体内泛酸缺乏或不足所致的以生长缓慢、皮肤损伤、神经功能紊乱、消化机能障碍和肾上腺功能减退为特征的疾病。各种动物均可发生,主要见于猪和家禽。 泛酸广泛分布于动植物体内,苜蓿干草、花生饼、酵母、米糠、绿叶植物、麦麸等是动物良好的泛酸来源。正常情况下,反刍动物瘤胃可以合成足够的泛酸,但瘤胃的生物合成作用受日粮组成的影响,日粮中纤维素含量高时合成减少,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高时合成增加。单胃动物的大肠也能合成一定量的泛酸,但大肠对泛酸的吸收能力较差。对大多数动物来说,日粮中泛酸含量为5~15mg/kg即可满足生长和繁殖的需要。

(一)病因。生产中造成泛酸缺乏的原因如下。饲料加工不当,如加热可使泛酸大量损失,特别是长时间在100~150℃高温下加热而且pH值大于7或小于5的情况下,损失更大。有些猪和家禽日粮泛酸含量较低,如玉米-豆饼型日粮容易缺乏泛酸。某些维生素可影响动物对泛酸的需要,如母鸡维生素B12缺乏时,其后代雏鸡对泛酸的需要量比普通雏鸡高;泛酸参与体内抗坏血酸的合成,因此一定量的抗坏血酸可降低机体对泛酸的需要量。 饲料中的泛酸以结合型(主要以辅酶A)和游离型两种状态存在,只有游离型泛酸能被人和动物吸收。泛酸是体内辅酶A和酰基载体蛋白(ACP)的组成部分,辅酶A存在于所有组织中,作为羧酸的载体,通过乙酰辅酶A的形式进入三羧酸循环。在脂肪酸、胆固醇、固醇类的合成和脂肪酸、丙酮酸、a-酮戊二酸的氧化及在乙酰化作用等酶反应过程中,辅酶A以酰基载体的方式发挥其功能作用。同时,辅酶A和ACP在脂肪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临床症状。猪表现食欲降低,生长缓慢,眼周围有黄色分泌物,咳嗽,流鼻液,被毛粗乱,脱毛,皮肤干燥有鳞屑,呈暗红色的皮炎;运动失调,后肢僵直,痉挛,站立时后躯发抖,严重时后腿紧贴腹部行走,出现所谓的“鹅步”;腹泻,直肠出血,有的发生溃疡性结肠炎。母猪卵巢萎缩,子宫发育不良,妊娠后胎儿发育异常。病理学变化为脂肪肝,肾上腺及心脏肿大并伴有心肌松弛和肌内出血,神经节脱髓鞘。家禽主要表现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降低,羽毛发育迟缓,全身羽毛粗糙卷曲,并且质脆易脱落。皮肤尤其是喙角及喙下部发生皮炎,爪间及爪底外皮脱落,并出现裂口,有的爪皮层变厚、角化,在爪的肉垫部出现疣状突出物。对产蛋鸡产蛋率无明显影响,但孵化率降低,鸡胚胎在孵化第12~14天死亡,显有水肿、皮下出血;雏鸡死亡率增加,病理学变化为肝脏肿大,脊髓神经纤维呈脂质变性。幼龄反刍动物表现食欲降低,生长缓慢,皮毛粗糙,皮炎,腹泻。成年牛典型的症状为眼睛和口鼻周围发生鳞状皮炎。
(三)防治。调整日粮结构,供给泛酸含量丰富的饲料。病畜可用泛酸注射液进行治疗,剂量为鸡20mg,其他动物每千克体重0.1mg,肌肉注射,每天1次。预防本病的关键是日粮中保证足够的泛酸,以满足动物不同生理阶段的需要,需要量为:1~6日龄雏鸡6~10mg/kg,产蛋鸡15mg/kg,生长猪11~13.2mg/kg,繁殖及泌乳阶段13.2~16.5mg/kg。
二、烟酸缺乏症
烟酸缺乏症是由于动物体内烟酸缺乏或不足所致的以皮肤和黏膜代谢障碍、消化功能紊乱、被毛粗糙、皮屑增多和神经系统受损为特征的疾病。
(一)病因。烟酸又称维生素PP或尼克酸,烟酰胺是它在动物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其药物形式是尼克酸。烟酸在动物体内主要以辅酶I(NAD)和辅酶Ⅱ(NADP)的形式参与糖的酵解、脂肪合成以及组织呼吸过程,在动物的能量利用及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合成与分解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可以合成烟酸,即使是犊牛也不致产生烟酸缺乏;烟酸缺乏症主要发生于猪和家禽。烟酸广泛分布于谷类籽实及副产品和蛋白质中。动物体内可由色氨酸为原料合成烟酸,但猪和家禽合成数量少,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由饲料中补充供给。生产中烟酸缺乏常见于长期饲喂玉米的动物,因玉米中色氨酸及烟酸含量低,并且含有乙酰嘧啶,具有抗烟酰胺的作用。另外,低蛋白日粮可促使发病。
(二)临床症状。仔猪表现食欲降低,生长缓慢,表皮脱落性皮炎,脱毛,腹泻,呕吐,后肢肌肉痉挛,唇、舌溃烂,正色素性贫血,结肠和盲肠有坏死性病变。鸡表现生长缓慢,羽毛发育不全,舌和口腔炎症。幼龄鸡出现骨短粗样症状。犬发生糙皮病,条件反射异常,食欲降低,体重下降,持续腹泻,口黏膜发红。
(三)防治。病畜口服烟酸,剂量为每千克体重猪0.6~1.0mg,犬25mg。鸡和猪日粮中烟酸含量分别为25~70mg/kg和10~15mg/kg即可满足需要。
三、叶酸缺乏症
叶酸缺乏症是由于动物体内叶酸缺乏或不足而引起的以生长缓慢、造血机能障碍和繁殖性能降低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叶酸广泛存在于绿色植物和豆类及动物产品中,反刍动物的瘤胃和单胃动物的肠道微生物可合成叶酸。本病主要发生于猪和家禽,幼龄反刍动物有时也可发病。
(一)病因。长期服用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使肠道微生物合成叶酸的能力降低,容易发生缺乏。日粮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提高及生长快速的动物,对叶酸的需要量增加,补充不及时可发病。另外,长期饲喂叶酸含量较低的谷物性饲料或以鱼粉和肉粉为主时,可发生叶酸缺乏症。 吸收后的叶酸主要以辅酶或四氢叶酸的多谷氨酸形式广泛分布于动物组织中。叶酸辅酶通过促进嘌呤、嘧啶和核酸的合成,为红细胞和白细胞合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整合、胃肠道功能和幼畜生长发育等所必需。叶酸参与氨基酸互变中一碳单位的转移,为蛋白质合成所必需。叶酸在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叶酸缺乏时,嘌呤、嘧啶合成减少,DNA合成受阻,影响细胞的分裂和增殖,继而发生一系列症状。
(二)临床症状。动物叶酸缺乏主要表现食欲降低,消化不良,腹泻,生长缓慢,皮肤粗糙,脱毛,巨幼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雏鸡羽毛形成受阻,有色羽毛褪色。幼龄火鸡后期出现特征性颈部瘫痪,头颈伸直,低头凝视。母猪繁殖障碍,出现受胎率和泌乳量降低。母鸡产蛋减少,孵化率低,胚胎畸形。
(三)防治。患病雏禽可在饮水中加入叶酸,40~50mg/L。成年家禽可皮下或肌肉注射150mg叶酸。动物饲喂以鱼粉和肉粉为主要蛋白质原料的日粮或饲料颗粒化后,应在日粮中添加叶酸或补充叶酸含量较高的其他饲料。雏鸡叶酸添加0.5~1.0g/t即可满足需要。

